第959节
“是,家主。” 齐妙等白淼走后,亲自端着他们夫妻俩的这份儿,重新回到御书房。 太监把门推开,齐妙看着案桌上又摞起的奏折不禁蹙眉,说: “怎么又这么多?” 独孤寒没有抬头,把那一叠奏折按照它们的类别分开,这才回到着道: “田台县的县令王子睿,被派去了宁王以前的封地做州府。那边的账目、田地契约等等,全都是乱七八糟的。” “还有几条命案,也是牵扯甚广。当时把黑炎派过去几日,如今有了眉目,京城有些人坐不住了,开始上折子。” 齐妙一脸惊讶,把饭菜放在圆桌前,不敢相信的看着他,说: “京城还有人敢顶风作案呢?” “噗嗤——” 独孤寒听到这话,好笑的看着娇妻摇摇头,道: “傻妮子,只要是人就会贪。贪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、第三次、很多次,直到不能收手。等掀开一点点的时候,他们就会草木皆兵,杀人灭口。直到……” “直到东窗事发,如当年的曹家、牛家那几个大族一般,顷刻间毁灭。”齐妙接续着他的话。 独孤寒缓缓点头,端着茶杯喝了一口,说: “这也就是为什么‘寒门受宠’。” 齐妙无奈的走上前,拉着他的手,道: “算了,先吃饭。吃完再看。这些都要看完吗?” “嗯,很快。一会儿吃完你回宫陪孩子们,我戌时就回去了。”独孤寒说完,起身揽着她的肩头,去到圆桌前用饭。 齐妙做的很丰盛,忙了这么久的独孤寒早就已经饿了,在娇妻的脸上亲了一口,随后拿起筷子,开始吃饭…… 第816章 义诊 去善堂义诊的日子很快就到,这在京城也算是大事儿。 各个药铺的郎中,若是想去也可以跟着过去。与太医一起给善堂的人看病,交流心得。 一大早,齐妙就换了身利索的衣服,发饰简单的来到太医院。 义诊的事情一向都是徐先生来做,所以这些该准备的、该带的东西,都由他来清点。 齐妙坐在一旁,拿起善堂送来的名册,仔细看着。 有一些算是义诊的“老客户”,所以着重要标记一下,让专人过去诊治。 至于其他的……就看到时候能诊断出什么来吧。 基本上都是老年病,没什么疑难杂症,全靠将养。 何殊从外面进来,看到齐妙之后,很自然的走过来打招呼,说: “过来了?” 齐妙闻言抬头,见是他之后微微点头,道: “既然你回来了,本宫就不在这儿盯着了。” 何殊蹙眉,有些不明白的看着她,追问着: “什么意思?” 齐妙合上名册,指着一旁的徐先生,说: “本宫跟他们一起去义诊,顺道给那边的老人们扎针。” 话说的很自然,而且也没有任何毛病。但是何殊听得真切,这是尽量避开跟他相处。 苦笑着松下肩膀,说: “是。既然娘娘已经决定,微臣自然听命行事。” 一个“本宫”,一个“微臣”。 让暗处保护齐妙的七虹人,都松了一口气。 一切准备妥当,徐先生走过来冲齐妙抱拳行礼,说: “姑娘,一切全部收拾妥当,可以出发了。” “好。”齐妙起身,看着何殊又说,“留家坐阵吧。” “恭送娘娘。”何殊抱拳行礼,礼数有加。 齐妙没再看他一眼,跟徐先生并肩出去,边走还边问别的药堂来了多少人。 何殊只等人走远了,这才直起腰身,长长叹口气…… …… 每年开春、入秋,太医院都会来善堂义诊。 既然当今皇上给了这些人栖身之所,自然没有只给吃喝,不给看病的道理。 以前东陵的药材很贵,不过自打前年药材推广取得成功之后,寻常药材的价格,已经明显下调,价格达到了亲民。 由于各地有工厂的缘故,使得不少田地不多的人家,都有了赚钱的工作。 如此一来,良性发展,那些要饭、抢劫的就已经少之又少。 不能说没有,偶尔有的也都不敢像以前那般明目张胆。 况且东陵律法调整后,的确让百姓们受益。哪怕只是偷个鸡蛋,都要让你服苦役。 所以看似罚的重,但的确给那些喜欢投机取巧的人,一个慎重的警告。 善堂这边的管事于德海,近几年在京城混的不错。由于他本本分分、勤勤恳恳,工钱不仅给涨了,就连他媳妇儿的工钱也给涨了。 几个孩子在工厂那边做的不错,听说他们家在京城已经换房子了。 从原来的小小四合院换了个大的。儿子们相继成亲,一家子过得和和美美。 善堂这边救助的人,最近一年没有增加,反而有减少的趋势。 刨除正常的生老病死,有些幼子长大、被一些无儿无女的家庭直接领养走。 这个“领养”不是说你来就能领走,需要各方面的考量,还要有户部、京兆府衙那边的凭证,方才能让你把孩子带回去领养。 义诊队伍来到善堂,于德海第一时间就带着人在院子里等候。见齐妙也过来了,忙不迭下跪、请安。 他认识齐妙,当年还没有成为太子妃的时候,他们就见过。 “都起来吧。”齐妙说着,来到于德海媳妇儿跟前,伸手把人拽起来。 从穿着还有打扮上,的确跟上次见得不一样了。 义诊她也来过,不过距离上次过来已经有些日子。亲密的拉着于德海媳妇儿的手,问: “最近这边怎么样?吃的、用的可有短缺?” 于德海家的听到这话,忙不迭的笑着说: “劳娘娘惦记,现在善堂这边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。户部拨粮、拨物及时,偶尔京城大户也会送一些布匹、粮食。咱们这边用不完,孩子他爹还会给附近的善堂送去……” 于德海家的很老实,齐妙问什么就答什么,跟七虹这边掌握的消息几乎没有什么出入。 来到后院,有几个身体还算康健的老者,带着幼童开始种地。 那些孩子有的是心智不全,有的是疾病缠身。还有的年纪太小,跟在后面只做撒种的活儿。 “娘娘,徐太医说让大家伙没事儿活动活动筋骨,对身体有益处。” 齐妙见她如此小心翼翼,不在意的点点头,说: “适当的运动,对他们的身体很有好处。放心,我懂得。” “是,娘娘英明。”于德海家的继续说着旁的事情。 徐先生那边都准备妥当,太医来到后院,抱拳行礼,说: “姑娘,义诊可以开始了。” 齐妙闻言点头,看着于德海家的,笑着说: “组织大家过来排队看病吧。” “是,娘娘。”于德海家的屈膝行礼,快步喊着种地的人们去前院。 至于其他那些,不是卧床不起,就是哆哆嗦嗦在前院呆着,能动弹的都在这边呢。 齐妙看着这些种地的人,颇为感慨。 前院,六张桌子并排摆放,六个太医坐在那里,善堂的人站六队准备看病。 其他的太医则是拎着药箱,被于德海带着进屋给那些卧床、不能懂的人看病。 齐妙没有闲着,拿出银针等在一旁,有心疾或者阳亢症状的,她就直接下针扎。 她扎针的时候柳巧等人全都在旁,有人记、有人看。 扎针不可能扎一次就好,齐妙也不可能每天都过来。所以齐妙扎第一次,剩下的就让她们这些人来。 柳巧等人天天跟着齐妙混,熏也熏得七七八八,所以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,已经算是家常便饭。 从巳时正开始义诊,一直到午时二刻。 厨房那边的午饭已经准备好,太医们看完手里的这个病人,纷纷停手,准备吃饭。 一个多时辰,看了将近三分之一。有些是以前就有病的那种,出了偶尔有几个颇为严重,其他都维持的很好。 春光明媚,齐妙见院子里不冷,阳光还好,便决定就在院子里吃饭。 吃过之后继续看病,争取一天把京城这边的善堂解决。然后回去整理一下,才能出去到附近的善堂。 于德海见大家伙儿不进屋吃,忙让厨房的婆子把饭菜端出来。 一荤一素一个汤,主食是黑豆面跟白面两掺的馒头。